有一次出外遊玩時, 唸小二的兒子不習慣佩戴新配的眼鏡,於是戴一會又摘下來, 我和老公已不斷囑咐他要好好戴著, 結果離開景區時, 他說眼鏡不見了, 當時我很生氣, 第一反應是大聲斥責: 「都話佐要你戴住, 你成日都咁唔不小心!真沒用!」
最終也是遍尋不獲, 一臉沮喪的兒子說:”I feel like a failure” (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
為人父母往往著重孩子吃了什麼食物,
卻忘了每天我們與孩子交談溝通時的用字語氣統統都是食物。
他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很慚愧促使給孩子攝取了有損心智的訊息, 促使我以後提醒自己在氣上心頭時,要有意識地戒掉 十二個溝通絆腳石, 取而代之是以積極聆聽及我訊息的善意溝通方式和孩子溝通。
溝通絆腳石
讓我在此列舉父母常犯的十二種溝通絆腳石中的其中幾種及其影響:
1. 命令、指揮
「你不要再哭!」「仲唔快啲啦!」「即刻執咗佢!」
2. 威脅 、恐嚇
「你再哭, 媽媽就不要你」
「你再多手, 我就叫警察叔叔拉你!」
3. 規勸、說教、告誡、說理
「 乖的小朋友不應該... 」或 「你一定要收拾..」
4. 指責、標籤、羞辱
「 你很懶、無用..自私. 」 「你真要氣死我..」
這些都稱為 "不接納的語言" , 傳送著孩子的感受或需求是不重要的, 他們必須遵守父母的感受及需求。父母以自己的權力製造恐懼感,或以高高在上的態度批評孩子,甚或苦心婆心, 只會換來孩子覺得受壓迫而反抗或陽奉陰違,就算孩子服從也是出於恐懼, 而非自發性, 或是他們只學懂乖乖就範, 但卻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的指責批評, 也會令孩子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的判斷,感到自己是次等的、愚笨的、不乖的。孩子自我概念是藉由父母的評價所形成。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孩子就如何評價他自己。

批評也會令孩子趨向隱藏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告訴他們,他們就會批評責備我。」
用我訊息取代絆腳石
當孩子情緒穩定, 但卻做出讓家長不能接納的行為時(如開心地撤得一地都是玩具或淡定慢慢地穿衣時), 父母要如何說才好呢? (孩子哭鬧時就以積極聆聽的方式回應)
家長可以試用我訊息去表達, 我訊息包含四個部份::
不帶責備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不可以帶有 “成日”, "從不” "總是” “髒亂” “唔專心” 等具評價的字眼。
父母當下的感受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我很焦急
父母的需要
孩子當下的行為是否滿足不了你一些你很重視的需要? 或阻礙了你?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一會兒會絆倒家人 (安全的需要)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我很焦急, 因為校車快開走了 (效率的需要)
發出請求
向孩子發出具體清楚的請求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一會兒會絆倒家人, 您願意把它們拾起放在桌上嗎?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我很焦急, 因為校車快開走了, 你是否可以在三分鐘內離開?"
這個溝通方式是以有效培育孩子自信自律及同理心的有效方式, 但需要大量練習, 當然我希望您來參與課程。
如果仍然不容易, 那麼請先試說第一部分, 如: 我見到有對襪在飯桌上。。。我見到有牛奶倒在桌上。。或將負面標籤轉為正向 (下圖) 。看看有何分別?
延伸閱讀: 不標籤孩子改用客觀描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