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ime-Out已經Out了

Updated: Jul 31, 2023

TimeOut (冷靜區/隔離區)可算是最普遍的管教方式,就是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家長著他們進入一個區域,隔離他們某一段時間去反思己過。


十幾年前我也用過,但遭遇滑鐵盧。可惜事至今日,雖然無數研究已經指出Time-out是沒效,已經Out 了,最好用 #TimeIn。不過,身邊仍然有不少父母和學校都在用 #TimeOut 😰


這也難怪,不少媒體、書本及育兒專家也推薦此方式, 有些還說一歲就一分鐘、兩歲就兩分鐘、三歲就三分鐘...如此類推等。


因此,我想在此把個人經驗及該方面的最新研究及迷思一次過整理給大家參考,並探論一下 TimeIn 又如何做呢?


我的經典被Out經驗


十幾年前,女兒剛進入 TerribleTwo 階段,碰巧當時 #BBC#SuperNanny 節目推介 #NaughtySquare (#頑皮區) 來管教,於是我同老公照辦煮碗,一來覺得快、靚、正,二來沒有體罰那麼殘忍,所以就在家中用貼紙在地上貼了個 四方形,還和女兒說:「如果你曳,我們就捉你入去。」只記得女兒一面恐懼!😰😰



當她第一次「Poo水」(即不把水喝進肚子裡而噴在地上)時,我看見很生氣😡,就捉她入Naughty Square, 她一進去就可憐兮兮的哭了起來,我也忘了要她在裡面待多久,只見她哭得那麼慘, 心軟之下就放她出來,說:「咁你以後唔可以再poo 水落地啦!」她哭著答應了。😓😓


我還沾沾自喜,以為成功了!


不料,過了幾日,她又再犯!我又著她進去,如是者不斷地重複著這四步曲──


👉不當行為放她進去👉一進去就哭👉放她出來👉著她以後不要這樣做了。


到現在,十五歲的女兒還記得:「我都唔知點解你要我入去,但係我好驚嗰個square, 驚您地唔要我,我淨係想快啲出嚟!」


弟弟自己衝出來


然後,輪到弟弟,阿仔是脾氣超大,生性剛強的男孩,一放他入去,他就馬上衝出來。我和老公更氣憤,又會再捉他進去,他再試圖衝出來,於是我們就猫捉老鼠般地愈演愈烈,沒完沒了!



有時,弟弟礙於老公的 權威,會乖乖就範坐著,但腦裏也是在諗計仔如何再衝出來,或者索性在入面唱歌、扮鬼臉。最終個Square 形同虛設,因此我就踏上學習做個 #有效能父母 的旅程去解決我的育兒煩惱!😅😅


弟弟現在也記得:「其實你只是貼塊膠紙在地下,你困不了我,我才不怕,我都不想待在裡面。😡😜」


如果你的情況和我相同,請繼續看看為何我和老公的Time-Out 失效?


為何TimeOut不可行?


經常看親子資訊的大家,可能已知道我和老公哪裡出了問題,但讓我利用我的案例慢慢拆解一些關於Time-out的迷思。


TimeOut並不是比較溫和的懲罰方式


我和老公一開始也陷入家長喜歡用TimeOut的普遍原因,就是以為這是 取代體罰的比較溫和的懲罰方式。


#AlfieKohn 在 「無條件養育」(UnconditionalParenting) 一書中 指出: 「TimeOut其實跟體罰無分別,或者 傷害更甚於體罰,它都是透過令孩子承受痛苦去改變他們行為的一種方式。」


如果我打女兒令她不再Pooo水,就是用「體罰」,讓她 身體受痛楚。新一代家長通常不會做, 因此我用 TimeOut 取代,反而是會讓她承受 被遺棄、不被愛 的情緒痛苦。


女兒現在說的那種害怕,就是怕失去父母的恐懼情緒。這種 情緒上的不安比起體罰所引致的不適可能會潛藏更久。


Kohn也指出 TimeOut 是由行為心理學家 B.F.Skinner 率先發現的一種用來控制動物行為的方式。設計的目的純粹是令到生物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動。


(行為心理學家Skinner)


所以請大家停一停,慢慢咀嚼「控制動物行為」這三個詞語。


人類等同動物嗎?養育孩子等同養育動物嗎?養育=控制嗎?只看表面行為就足夠嗎?


普遍的操作謬誤── 以懲罰的方式執行


我和老公也犯了Time-Out操作上的四宗大罪。👇👇


1️⃣第一宗罪: 將個冷靜區叫為”「Naughty Square」,已經是非常 #負面的標籤,每次入去,就為仔女貼上 "曳" 的標籤,這會影響子女的自我形象(下次會另文寫標籤),因此近年大家就已經改為較正面的「#冷靜區」或「#隔離區」。


2️⃣第二宗罪: 用 #威脅的語氣,#強勢的身體語言、 #兇惡的面部表情 向孩子說:「如果你xx,就要入去。」以及之後以權威方式說:「看你下次還敢不敢!」


因此近年也有專家說要以溫柔的語氣說:「媽媽見你發脾氣,我想你入去冷靜區。」


3️⃣第三宗罪: 父母強行把孩子抱進冷靜區,不是孩子自願進入 (我們次次都是強來的)


4️⃣第四宗罪: 孩子很冷靜、很高興的時候也叫他們入冷靜區。 正如女兒很開心地把水噴在地就是一例。


現在我才明白是我接受不了女兒這行為 (這情況在父母效能訓練歸屬為「父母擁有問題」),認為是她不乖,就強行拉她入冷靜區。


根本本未倒置,需要冷靜的是我呀!難怪女兒摸不著頭腦,兒子又那麼生氣。

因為他們心裡想的是:「我玩得好好的,為何要罰我?」

女兒生性溫順就馴服,就反抗!



我不想懲罰孩子 只是想他們靜思己過

那麼,你可能會問,以上四宗罪我統統沒有犯,也不是想用Time-Out 來取代懲罰,我只想孩子面壁思過,為什麼不可以呢?


這和孩子的腦部發展有關,大家可參考腦神經科學家 DanSiegel 的研究,簡述如下:


1️⃣Time-out只令孩子感到被拒絕和被遺棄,就算您用多慈愛的聲音說出來,他們也會認為:「媽媽根本不喜歡和我一起,除非我做了xx」


不但傷害了孩子天生需要依附的安全感和連結,也會變得更加頑皮。

DanSiegel 指出根據腦部影像顯示,遭受隔離孩子所受的痛苦而引致的腦部活動,與承受體罰的痛苦是相同的。


2️⃣孩子的 #反思能力還未發育好,前額葉還未發展好,需要父母引導,孩子不但不會反思已過,反而會更憤憤不平,作出對付父母的方式。特別他們在發脾氣時,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會發出訊號,令他們更火上加油,更加憤憤不平。


就像我兒子說他只想著何時才放我出來,或想著下次如何不被抓個正著。


3️⃣Time-out會 奪去了孩子的自我尊重 及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機會


這點我不詳述了。可參考Dan 的書。


用TimeIn取代?


TimeIn的意思是大人與孩子一起先冷靜,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然後再溫柔而堅定地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許多父母一埋身做就難如登天!

最難的是父母要留意自己當下 的 面部表情和 肢體動作,是否 傳送著「#責備、怒火」等的無聲訊息。



無聲訊息所負載的負面能量也會令Time-In失效。


父母自己先入冷靜區!隔離自己!


我個人的解讀是不理甚麼in in out out..


最重要是 父母自己先入冷靜區!隔離自己!


我建議以下步驟:


先劃定個冷靜區給自己 (讓小朋友也看到;例如圖中我的老師用一個呼拉圈)



當你看到小朋友做出不合你意行為時,先第一時間跳進該冷靜區,讓自己深呼吸,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決定誰擁有問題


用父母效能的 "行為四角" 來決定當下是誰擁有問題 (問題=未滿足的需求)(見圖)



您有兩條路走:


➡️如果是「#孩子有問題」──就是孩子有負面情緒,例如孩子大發雷霆推倒lego說「我唔砌啦!垃圾!」我們就可以用「積極聆聽」技巧。


➡️如果是「#父母有問題」 ── 如孩子好開心起勁地做某種行為(如跳沙發、在客廳玩水,我個女噴水,打機打過鐘 等)時,父母看到卻眼火爆、有負面情緒出現,這時候你的孩子是不需要你的幫助。


反而是你要幫助自己冷靜下來,先問問自己「你看到他們開心地跳沙發有甚麼感受,他們的行為對您有什麼具體影響?」,然後用「我訊息」或「調整環境」等技巧去處理。



如果想學習更多,歡迎參加即將舉行的的課程或聯絡我作免費一小時教養探索


☘️參考資料⬇️


1)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Alfie Kohn


2) “ No Drama Discipline” Daniel Sigel (中文:《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