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四步曲 :父母不再禍從口出

Updated: Mar 5

有一次出外遊玩時, 唸小二的兒子不習慣佩戴新配的眼鏡,於是戴一會又摘下來, 我和老公已不斷囑咐他要好好戴著, 結果離開景區時, 他說眼鏡不見了, 當時我很生氣, 第一反應是大聲斥責: 「都話佐要你戴住, 你成日都咁唔不小心!真沒用!」


(在「父母效能訓練」裡, 這句話是無效的溝通絆腳石, 不單貶損孩子的自尊心, 也會讓孩子感到愧疚及悔恨。)


最終也是遍尋不獲, 一臉沮喪的兒子說:”I feel like a failure” (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  


為人父母往往著重孩子吃了什麼食物,

卻忘了每天我們與孩子交談溝通時的用字語氣統統都是食物。


他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很慚愧促使給孩子攝取了有損心智的訊息, 促使我以後提醒自己在氣上心頭時,要有意識地戒掉 十二個溝通絆腳石, 取而代之是以積極聆聽我訊息的善意溝通方式和孩子溝通。


溝通絆腳石

 讓我在此列舉父母常犯的十二種溝通絆腳石中的其中幾種及其影響:

1. 命令、指揮

「你不要再哭!」「仲唔快啲啦!」「即刻執咗佢!」


2. 威脅 、恐嚇

「你再哭, 媽媽就不要你」

 「你再多手, 我就叫警察叔叔拉你!」


3. 規勸、說教、告誡、說理

 「 乖的小朋友不應該... 」或 「你一定要收拾..」


4. 指責、標籤、羞辱

   「 你很懶、無用..自私. 」 「你真要氣死我..」


這些都稱為 "不接納的語言" , 傳送著孩子的感受或需求是不重要的, 他們必須遵守父母的感受及需求。父母以自己的權力製造恐懼感,或以高高在上的態度批評孩子,甚或苦心婆心, 只會換來孩子覺得受壓迫而反抗或陽奉陰違,就算孩子服從也是出於恐懼, 而非自發性, 或是他們只學懂乖乖就範, 但卻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的指責批評, 也會令孩子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的判斷,感到自己是次等的、愚笨的、不乖的。孩子自我概念是藉由父母的評價所形成。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孩子就如何評價他自己。




批評也會令孩子趨向隱藏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告訴他們,他們就會批評責備我。」 


用我訊息取代絆腳石  

當孩子情緒穩定, 但卻做出讓家長不能接納的行為時(如開心地撤得一地都是玩具或淡定慢慢地穿衣時), 父母要如何說才好呢?  (孩子哭鬧時就以積極聆聽的方式回應) 


家長可以試用我訊息去表達, 我訊息包含四個部份::

  1. 不帶責備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不可以帶有 “成日”, "從不”  "總是” “髒亂” “唔專心” 等具評價的字眼。


  1. 父母當下的感受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我很焦急


  1. 父母的需要

孩子當下的行為是否滿足不了你一些你很重視的需要? 或阻礙了你?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一會兒會絆倒家人 (安全的需要)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我很焦急, 因為校車快開走了 (效率的需要) 


  1. 發出請求

向孩子發出具體清楚的請求

如: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一會兒會絆倒家人, 您願意把它們拾起放在桌上嗎?

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我很焦急, 因為校車快開走了, 你是否可以在三分鐘內離開?" 

這個溝通方式是以有效培育孩子自信自律及同理心的有效方式, 但需要大量練習, 當然我希望您來參與課程


如果仍然不容易, 那麼請先試說第一部分, 如: 我見到有對襪在飯桌上。。。我見到有牛奶倒在桌上。。或將負面標籤轉為正向 (下圖) 。看看有何分別?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