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孩子失控是鍛鍊大腦的黃金機會

育有兩歲女兒的爸爸分享:




………..

有日阿女拿玩具扔嫲嫲,幸好我沒有出溝通絆腳石。

我馬上平靜地走向正哭鬧的女兒身邊說:「BB,你是否生氣嫲嫲不給糖你吃?」

女女哭著點頭:「是!」

「爸爸知道你好想吃大白兔糖。」把女兒抱入懷中。

女兒:「嗚….嫲嫲不給我。」

「嫲嫲不給你,你好傷心!」

「嗯!」

沉默地繼續陪伴女兒,幫她拭眼淚,問:「你現在舒服一點沒有?」

「嗯!」

「你知道為何嫲嫲不給你糖吃嗎?」

————-

先情後理 積極聆聽


然後這位爸爸再慢慢引導女兒,

告訴她就算失望也不可以打嫲嫲,可以用其他方法告訴嫲嫲,之後女兒還主動向嫲嫲道歉。爸爸也和女兒討論下次再生氣時,可以怎樣做。


這位爸爸是用了先情後理積極聆聽方式,去傾聽正處於情緒失控的孩子,不單能夠快速連結孩子,還可鍛鍊孩子的情商。


當孩子處於情緒失控之際,家長切忌即時命令、指責或說教,千萬不要說:「你怎可以扔嫲嫲」「你太不乖了!」「你馬上向嫲嫲道歉,就算沒有糖吃,也不可以扔嫲嫲。」這些溝通絆腳石


為何要先情後理?

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莫大關係。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用一間兩層的房子來形容大腦,一樓為「下層腦」,包含腦幹,專責基本生存功能和情緒, 在出生時已發展成熟;二樓的「上層腦」則包含前額葉的理性思維,負責做決定、分析、調節情緒和同理心等, 上層腦要到二十五歲才能夠完全成熟。





因此孩子的大腦就像裝修中的房子,正由下往上慢慢建造,特別是幼兒, 他們的行為主要由下層腦掌控, 情緒失控時,更會被下層腦騎劫, 作出亂扔東西或躺地哭鬧等行為!因此,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便不懂得去思考這是嫲嫲我不應扔她, 或這是公眾場所, 我不應躺在地上。


若然家長一直用上層腦的理性方式回應還被困於下層情緒中的孩子, 只會愈說愈糟糕。


事件中的爸爸明白這道理, 他先用屬於下層腦的“情緒感受”字眼如 「生氣」及「傷心」 去 積極聆聽孩子扔玩具背後的情緒, 這是席格博士的 命名情緒就能起安撫馴服 (Name it to Tame it)的作用, 讓孩子不再被下層腦掌控, 並待孩子情緒穩定後, 再慢慢引導孩子向上層腦走, 啟動理性思維, 告訴孩子他可以生氣, 但可以用另一種不傷害他人的方式表達, 培育孩子的情緒智商。





當囡囡得到爸爸大量的同理, 情緒平復後, 就已經可記起每天只可吃兩粒糖的約定, 爸爸這時候作理性的說教引導也是最理想。孩子的上層腦不會突然到廿五歲就自動成熟, 是需要鍛鍊的。父母如果能夠日復一日地以”先情後理”去回應孩子的失控情緒, 也是塑造孩子上層腦的大好時機呢!


鍛鍊孩子大腦的黃金機會

以後,當孩子大發脾氣丟東西時, 原來是鍛鍊孩子大腦情緒控制和分析思考能力的黃金機會呢!


您不必再動氣, 快緊抓這些機會, 並緊記除”先情後理命名孩子感受”外, 我們也必須:


•要全然真誠地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 (我們不接受的只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 這點可在上層腦啟動時引導。)

•身體語言、語氣及面部表情也必須一致地給孩子傳達包容的訊息, 如擁抱、陪伴在側, 俯下身等。


延伸閱讀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